常有聽聞女性有「更年期」,原來更年期並非女士「專利」,男性也會受更年期影響,身心出現變化。今集請到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丁昭慧醫生講解男性更年期,例如徵狀、預防及紓緩方法,分享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助男士們適應種種生理或心理上的影響。
Category: 媒體報導

視頻鏈結 糖友有時會血糖偏低,以為好小事?千祈唔好咁諗,因為低血糖可以令糖友隨時喺街上暈倒,求助無門,所以我哋幾時都提醒糖友,要帶定啲有助升糖嘅小食喺身,但究竟乜嘢小食最有「急救」效果?餅乾、糖果定汽水?揀食物嗰陣,又有咩要留意?

糖尿病排行本港最致命疾病第10位,亦被稱為「隱形殺手」!早期糖尿病症狀難以察覺,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嚴重併發症,患癌及死亡風險亦大大增加,故建議大家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早發現糖尿病,以免延遲就醫
婦女若經常無故心跳加快、手震,甚至長期月經失調,有機會是跟俗稱甲亢的,甲狀腺功能亢奮有關。
患者可以用藥物控制病情,部分嚴重的更可選擇,服用放射性碘,殺死過度活躍既甲狀腺細胞。
腎功能衰竭可影響身體所有器官,若病情發展至末期,患者需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保命,是非常危險病症之一。本港統計數字顯示,每年新確診的腎衰竭個案中,約半數個案與糖尿病有關,絕對不能忽視。
播出日期: 2021年6月21日 (一) 無綫財經‧資訊台 最強生命線第200集 東西吃少了,體重卻輕了,可能是不少人的願望,但也有可能是患上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控制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刺激交感神經,如果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更會引致心跳加速、手震和失眠的問題。如果真的患上甲狀腺亢進,有甚麼治療的方法呢? 視頻連結
MP Weekly 明周 2021年11月8日

不少醫學研究已指出肥胖是增加患上糖尿病的元兇之一,而不少糖尿病人亦因為各種原因而愈來愈肥胖,糖尿病與肥胖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GLP-1類似物已有數據顯示有助保護心血管及腎臟,在控制體重上,亦有顯著效果。

胰島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工具,由一百年前初次面世,到今時今日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與演進,究竟新一代胰島素如何為患者帶來方便?
(晴報2021年11月4日) 記者︰歐文瀚 食鹽中含有的鈉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有專科醫生指,多種疾病和藥物均會影響體內的鈉水平,因而形成「高血鈉症」或「低血鈉症」,患者除會出現疲累、噁心等症狀外,嚴重時更可致癲癇、昏迷甚至喪命。另外,水份攝取量亦會引致高或低血鈉症,一般建議每日飲用8杯水,或視乎年紀、體重及運動量,適當補充或減少飲水量。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丁昭慧表示,鈉大多存在於血液與細胞外液之中,主要用途是向細胞傳遞信息,鈉水平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這功能;人體內正常鈉水平應介乎135至145 mmol/L之間,如血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25 mmol/L便屬於低血鈉,相反,血中鈉離子濃度高於146 mmol/L則屬高血鈉,但患高血鈉患者較低血鈉患者少,一般約為1比9。 服食部分藥物有影響 丁指,突然流失大量電解質,如未能及時補充,也會影響血中鈉濃度,例如嚴重嘔吐、腹瀉。另外,不少藥物或慢性病亦會影響體內的鈉水平。她舉例,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去水丸」、降血壓藥,以及肺炎、肺結核、腫瘤以至癌症等慢性疾病,均可令人排出更多鹽份,若因患上危疾等原因而缺水,又或患有罕見病「尿崩症」,若未能補充足夠水份下則會推高體內的鈉水平。此外,服用精神科藥物、曾患中風或其他腦部疾病,亦有機會導致低血鈉。 無論是高或低血鈉症,丁醫生指兩者均有些共同症狀,例如頭暈、噁心、嘔吐和易感疲累等,嚴重時亦可導致抽筋或神志不清,要區分兩者分別,需視乎患者是否有嚴重缺水情況,因低血鈉患者較少有脫水問題,如血中鈉離子濃度未跌至125 mmol/L或以下,一般只有輕微症狀,而高血鈉患者一般看起來會「很病」,但她警告不論是高或低血鈉症均要盡快求醫。 飲水太多太少也不宜 治療方面,丁說最重要先控制患者的飲水量,特別是最常見因慢性疾病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症」引發的低血鈉症,患者需「制水」,但因腸胃炎等原因觸發的患者則需補水,部分人亦需補充氯化鈉。另外,由於不少「高血鈉症」或「低血鈉症」患者本身患其他慢性病,醫生亦會「從根本出發」,找出背後的致病源並作處理,如因藥物影響鈉水平則需調校或更換藥物。 她強調人體內有機制調節鈉水平,每日維持飲用8杯水,因攝取太多或太少水份也會影響健康,「曾有病人每30分鐘飲一次水,因攝取水份過多,造成血中的鈉離子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