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聽聞女性有「更年期」,原來更年期並非女士「專利」,男性也會受更年期影響,身心出現變化。今集請到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丁昭慧醫生講解男性更年期,例如徵狀、預防及紓緩方法,分享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助男士們適應種種生理或心理上的影響。
Category: 其他
(晴報2021年11月4日) 記者︰歐文瀚 食鹽中含有的鈉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有專科醫生指,多種疾病和藥物均會影響體內的鈉水平,因而形成「高血鈉症」或「低血鈉症」,患者除會出現疲累、噁心等症狀外,嚴重時更可致癲癇、昏迷甚至喪命。另外,水份攝取量亦會引致高或低血鈉症,一般建議每日飲用8杯水,或視乎年紀、體重及運動量,適當補充或減少飲水量。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丁昭慧表示,鈉大多存在於血液與細胞外液之中,主要用途是向細胞傳遞信息,鈉水平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這功能;人體內正常鈉水平應介乎135至145 mmol/L之間,如血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25 mmol/L便屬於低血鈉,相反,血中鈉離子濃度高於146 mmol/L則屬高血鈉,但患高血鈉患者較低血鈉患者少,一般約為1比9。 服食部分藥物有影響 丁指,突然流失大量電解質,如未能及時補充,也會影響血中鈉濃度,例如嚴重嘔吐、腹瀉。另外,不少藥物或慢性病亦會影響體內的鈉水平。她舉例,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去水丸」、降血壓藥,以及肺炎、肺結核、腫瘤以至癌症等慢性疾病,均可令人排出更多鹽份,若因患上危疾等原因而缺水,又或患有罕見病「尿崩症」,若未能補充足夠水份下則會推高體內的鈉水平。此外,服用精神科藥物、曾患中風或其他腦部疾病,亦有機會導致低血鈉。 無論是高或低血鈉症,丁醫生指兩者均有些共同症狀,例如頭暈、噁心、嘔吐和易感疲累等,嚴重時亦可導致抽筋或神志不清,要區分兩者分別,需視乎患者是否有嚴重缺水情況,因低血鈉患者較少有脫水問題,如血中鈉離子濃度未跌至125 mmol/L或以下,一般只有輕微症狀,而高血鈉患者一般看起來會「很病」,但她警告不論是高或低血鈉症均要盡快求醫。 飲水太多太少也不宜 治療方面,丁說最重要先控制患者的飲水量,特別是最常見因慢性疾病導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症」引發的低血鈉症,患者需「制水」,但因腸胃炎等原因觸發的患者則需補水,部分人亦需補充氯化鈉。另外,由於不少「高血鈉症」或「低血鈉症」患者本身患其他慢性病,醫生亦會「從根本出發」,找出背後的致病源並作處理,如因藥物影響鈉水平則需調校或更換藥物。 她強調人體內有機制調節鈉水平,每日維持飲用8杯水,因攝取太多或太少水份也會影響健康,「曾有病人每30分鐘飲一次水,因攝取水份過多,造成血中的鈉離子過低。」

(晴報2020年12月22日) (信報2020年12月22日) 更年期泛指女性收經前後的過渡期。期間卵巢的雌激素分泌會逐步減少至「停產」,導致月經紊亂、之後到絕經、潮熱、失眠、下陰乾涸痕癢,或者一般人會聯想到的脾氣變差、「周身唔舒服」等等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擾。 太早收經要小心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丁昭慧醫生指出,女士停經的平均年齡為51歲,一般來說,45歲之後出現更年期和停經都不算過早。先天性因素會決定實際收經的年齡,如媽媽和姐姐較早收經,自己收經年紀也會比較早。此外,有研究數據顯示早初經、吸煙和體會過輕會令到女士提早收經。 有些女士在40歲之前已經出現更年期和收經情況,這時我們要留意了。丁醫生解釋,因為部分人可能有基因染色體問題(如特納氏綜合症 Turner Syndrome),或者是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因此令卵巢功能提早衰退。她補充,除了提早收經外,這些疾病有機會出現其他器官的問題,有見及此,醫生一般會建議40歲前收經的女士進行染色體測試和其他內分泌系統的檢查。 40歲前收經可對骨質密度和心血管系統有負面影響,如沒有乳癌和血管栓塞的風險因素,醫生多會建議服用雌激素荷爾蒙補充劑,直至大約51歲,即是大部份婦女收經的年齡。 更年期潮熱最煎熬 一般來說,更年期的不適可持續四至五年。而潮熱可說是更年期症狀之中最困擾的一項。丁醫生指出,根據醫學文獻,高達八成婦女表示更年期間曾經有潮熱的現象。潮熱時身體會突然感到發熱、出汗,同時會有心悸、心情焦慮的情況發生,之後就會突然怕冷。潮熱每次可持續數分鐘至十多分鐘,一天可發生多次,由於很多時會在晚上發生,大大影響睡眠質素,困擾著女士的情緒,難怪我們平常會取笑身邊女性情緒不好就是「更年期到」。 荷爾蒙療法對付更年期兩面睇 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能夠有效對付潮熱引致的不適,可是自從2002年美國的Women Health Initiative 研究顯示出雌激素荷爾蒙補充治療的安全性問題,公眾和醫學界都對荷爾蒙有所顧忌。丁醫生說,該項研究結果發表以前,醫學界以為雌激素除了對付潮熱外,還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可是該項研究發現,如果雌激素治療法不恰當地在年紀較大(60歲以上)的婦女使用,好處得不到之餘,反而增加死亡和乳癌風險。 的確,雌激素荷爾蒙治療會增加乳癌風險,可是如果用在停經不久和年紀在50至60歲的女士身上,不過丁醫生指只要在開始治療前細心評估乳癌風險,權衡利弊,每年進行乳房檢查,一樣可以安全使用荷爾蒙治療,有效消除潮熱的困擾。至於其他的更年期不適和預防骨質疏鬆,由於還有更好的治療方案,醫生一般都不會建議雌激素荷爾蒙治療作為主要方案。 因此,我們不需要視荷爾蒙治療為洪水猛獸,只有一面倒的風險,只要在適合的婦女恰當使用,它能夠大大減輕潮熱,幫助婦女輕鬆渡過更年期。
更年期的荷爾蒙變化有多大影響?因雌激素不足,皮膚底層血管擴張引致潮熱外,血糖及體重上升,會容易造成血管疾病。怎樣能減低心血管疾病?補充雌激素又會帶來甚麼風險?

肢端肥大症相當罕見,全球每年發病率為每百萬人有40至60人發病,發病年齡以約40歲中年最多。成年後生長激素過量造成病變,便會引致肢端肥大症,而生長激素過量主要是由腦垂腺腫瘤導致;若是在發育期或之前體內生長激素過多,令患者「快高長大」,則屬於巨人症,有患者甚至可以長至超過2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