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其他 媒體報導

「重新認識更年期」

(晴報2020年12月22日) (信報2020年12月22日) 更年期泛指女性收經前後的過渡期。期間卵巢的雌激素分泌會逐步減少至「停產」,導致月經紊亂、之後到絕經、潮熱、失眠、下陰乾涸痕癢,或者一般人會聯想到的脾氣變差、「周身唔舒服」等等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擾。 太早收經要小心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丁昭慧醫生指出,女士停經的平均年齡為51歲,一般來說,45歲之後出現更年期和停經都不算過早。先天性因素會決定實際收經的年齡,如媽媽和姐姐較早收經,自己收經年紀也會比較早。此外,有研究數據顯示早初經、吸煙和體會過輕會令到女士提早收經。 有些女士在40歲之前已經出現更年期和收經情況,這時我們要留意了。丁醫生解釋,因為部分人可能有基因染色體問題(如特納氏綜合症 Turner Syndrome),或者是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因此令卵巢功能提早衰退。她補充,除了提早收經外,這些疾病有機會出現其他器官的問題,有見及此,醫生一般會建議40歲前收經的女士進行染色體測試和其他內分泌系統的檢查。 40歲前收經可對骨質密度和心血管系統有負面影響,如沒有乳癌和血管栓塞的風險因素,醫生多會建議服用雌激素荷爾蒙補充劑,直至大約51歲,即是大部份婦女收經的年齡。 更年期潮熱最煎熬 一般來說,更年期的不適可持續四至五年。而潮熱可說是更年期症狀之中最困擾的一項。丁醫生指出,根據醫學文獻,高達八成婦女表示更年期間曾經有潮熱的現象。潮熱時身體會突然感到發熱、出汗,同時會有心悸、心情焦慮的情況發生,之後就會突然怕冷。潮熱每次可持續數分鐘至十多分鐘,一天可發生多次,由於很多時會在晚上發生,大大影響睡眠質素,困擾著女士的情緒,難怪我們平常會取笑身邊女性情緒不好就是「更年期到」。 荷爾蒙療法對付更年期兩面睇 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能夠有效對付潮熱引致的不適,可是自從2002年美國的Women Health Initiative 研究顯示出雌激素荷爾蒙補充治療的安全性問題,公眾和醫學界都對荷爾蒙有所顧忌。丁醫生說,該項研究結果發表以前,醫學界以為雌激素除了對付潮熱外,還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可是該項研究發現,如果雌激素治療法不恰當地在年紀較大(60歲以上)的婦女使用,好處得不到之餘,反而增加死亡和乳癌風險。 的確,雌激素荷爾蒙治療會增加乳癌風險,可是如果用在停經不久和年紀在50至60歲的女士身上,不過丁醫生指只要在開始治療前細心評估乳癌風險,權衡利弊,每年進行乳房檢查,一樣可以安全使用荷爾蒙治療,有效消除潮熱的困擾。至於其他的更年期不適和預防骨質疏鬆,由於還有更好的治療方案,醫生一般都不會建議雌激素荷爾蒙治療作為主要方案。 因此,我們不需要視荷爾蒙治療為洪水猛獸,只有一面倒的風險,只要在適合的婦女恰當使用,它能夠大大減輕潮熱,幫助婦女輕鬆渡過更年期。

Categories
媒體報導 甲狀腺

「甲減」來襲 突變肥易倦 恐禍及心臟

女士突然水腫變肥、易攰怕凍,或與患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這種「無聲病」有關。

Categories
媒體報導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引發周邊神經病變受傷也不自知

補足維他命B12逆轉神經痺痛 (晴報2021年8月5日) 相信不少糖尿病患者曾遇過手腳痺痛,感覺猶如被針刺、觸電,難受非常,原來這與我們周邊神經出現病變有關。部份糖尿病患者會同時出現維他命B12不足問題,當人體缺乏這種元素就會影響神經線修補功能,使人的觸覺變得遲鈍,令本來的糖尿周邊神經病變惡化。有內分泌及糖尿病科專科醫生指出,「維他命B12缺乏症」是可以透過食物及營養補充品攝取而逆轉,但最重要是當出現神經痺痛,必須盡早找出原因,以免延誤病情,令身體承受更大傷害。 七十歲的張婆婆(化名)患有嚴重糖尿病多年,病情導致她的神經觸覺變弱,甚至身體受傷也不自知。有次她的腳趾甲被門角扯斷,整片剝落,無奈她因周邊神經病變而感受不到痛感,加上本身視力模糊,她未知「事態嚴重」,僅靠一般藥水消炎止痛,沒有好好處理這個傷口。結果,腳趾傷口腐爛,甚至發出惡臭,影響鄰居,才醒覺事態嚴重,最終亦要無奈切除受傷的腳趾,才能避免傷口惡化。 周邊神經病變 致手腳痺痛內分泌及糖尿病科專科丁昭慧醫生指出,大約兩成糖尿病患者的維他命B12水平相對較低。「維他命B12是基因製造及復修的重要元素,一旦身體內的維他命B12不足,就會導致貧血,又會影響神經線的修補功能,令周邊神經出現病變,嚴重時更會增加腦退化的風險。」她表示,這類患者較容易出現手腳麻痺,不但影響睡眠及生活質素,更有可能如個案中的張婆婆般,較難察覺及感受到自己受傷。 為甚麼糖尿病患者的維他命B12水平會偏低呢?丁醫生解釋,大部份二型糖尿病患者會服用一款名為「甲福明」的控糖藥物,「這種藥物雖然療效顯著,但會阻礙人體吸收維他命B12;而一型糖尿病患者則因為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胃壁細胞,使其無法分泌一種消化及吸收維他命B12的元素,導致相關水平較低。」但她指出,糖尿病患者其實可以補充維他命B12,令周邊神經病變情況得以紓緩。 活性維他命B12彌補不足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飲食攝取維他命B12,例如多吃肉類、奶類製品及動物肝臟,然而不少糖尿病患者須要戒口,又或因飲食限制或腸胃道功能較差,即使進食了也未能正常吸收。「因此患者接受檢查評估維他命B12水平,如發現有所缺乏,可直接服用維他命B12補充品彌補不足。她指出,這類補充品能有效修補周邊神經損傷,並可紓緩因神經受損而引起的麻痺及刺痛症狀。」 不過,維他命B12分有活性及非活性之分,丁醫生指出,活性維他命B12容易被身體吸收,毋須經過漫長的轉化過程,可及時為神經細胞帶來修補作用,一般每日口服兩次500毫克劑量,已能達到相關效果;相反非活性維他命B12的滲透速度較慢,因此對周邊神經病變患者而言,活性維他命B12補充劑改善病情的速度相對較快。「不過,對於一些嚴重缺乏維他命B12的患者而言,就可能要透過注射高劑量維他命B12,才能改善問題。」 最後丁昭慧醫生提醒患者,補充維他命B12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徵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Categories
其他 媒體報導

Fit 開有條路:更年期荷爾蒙變化

更年期的荷爾蒙變化有多大影響?因雌激素不足,皮膚底層血管擴張引致潮熱外,血糖及體重上升,會容易造成血管疾病。怎樣能減低心血管疾病?補充雌激素又會帶來甚麼風險?

Categories
其他 媒體報導

世罕日齊關注肢端肥大症 對症下藥舒緩病情無難度

肢端肥大症相當罕見,全球每年發病率為每百萬人有40至60人發病,發病年齡以約40歲中年最多。成年後生長激素過量造成病變,便會引致肢端肥大症,而生長激素過量主要是由腦垂腺腫瘤導致;若是在發育期或之前體內生長激素過多,令患者「快高長大」,則屬於巨人症,有患者甚至可以長至超過2米高。 

Categories
媒體報導 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心血管疾病 首個研究證實有降糖藥可同時保護心臟

醫學界近年提倡在糖尿病「控糖」之餘,同時必須重視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最近本港引入了首款有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可保護心臟的口服降糖藥物,令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下降38%。